即時影像 地圖查找 自訂清單 合歡山 武嶺 阿里山 台東景點 陽明山 雪霸國家公園 日月潭 颱風即時影像

颱風即時影像

颱風即時影像通常是由氣象部門、氣象機構或衛星技術提供的影像,用於即時或近即時的監測和預測颱風動態或熱帶氣旋的活動。這些影像提供了氣象學家和一般大眾關於颱風位置、強度、移動方向和其他相關訊息的視覺呈現。

颱風的形成與結構

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主要在西太平洋地區形成,特點是強風和大量的降水。其形成和結構涉及一系列的大氣、海洋和地理因素。
形成:

  1. 海水溫度:颱風的形成需要海水溫度至少達到26.5°C以上,且需要深達50公尺的暖水,這提供了颱風所需的熱能。
  2. 大氣不穩定性:當暖海水蒸發成水蒸氣,並上升到較冷的大氣層中,水蒸氣就會凝結成雲滴,同時釋放出潛在熱。這種熱量使上升的暖空氣更加不穩定,有助於颱風的形成。
  3. 科氏力地球的旋轉使風受到偏向力,這在颱風形成時起到關鍵作用。在北半球,它會使風向右偏,而在南半球,它會使風向左偏。科氏力使得颱風的風能夠形成旋渦狀。
  4. 低風切變:颱風的形成需要上下大氣層風速變化小的環境。太大的風切變可能會破壞正在形成的颱風結構。
結構:
  1. 眼:颱風的中心是一個相對平靜的區域,稱為"眼"。這裡的風速相對較低,天空可能是晴朗的。
  2. 眼牆:颱風眼的外圍是眼牆,這是颱風中最有破壞性的部分,有著最強烈的風和最多的降水。
  3. 螺旋雨帶從眼牆外圍輻射出去的是螺旋雨帶,它們帶有強風和降水,但不如眼牆為劇烈。
颱風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氣候系統,涉及多種氣象和海洋因素。理解其形成和結構有助於預測其移動路徑和可能帶來的危害,進而做好防範工作。

衛星海水溫度影像
影像來源: 農業部

颱風監測技術演進

颱風監測技術的演進始於簡單的氣象觀測,隨著科技的進步,演變成今日的多元與高精確技術。

  • 早期觀測:在最早期,颱風監測主要依賴於地面氣象站的手動觀測,如氣壓和風速,以及船上觀測報告。
  • 飛機偵查:到了20世紀中期,氣象部門開始使用專用飛機進入颱風進行觀測,取得更直接的颱風內部數據。
  • 雷達技術:20世紀50年代,雷達技術被引入氣象觀測。透過反射原理,雷達能夠偵測降水和颱風的結構。
  • 衛星觀測20世紀60年代末期,隨著太空探索的發展,氣象衛星開始成為颱風監測的重要工具。這些衛星提供了實時的雲圖和海表溫度,讓氣象人員能更好地了解颱風的發展和移動。
  • 數值模型與預測: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氣象學家使用數值模型模擬颱風的發展和路徑。這些模型的精確度隨著計算能力的增強而不斷提高。
  • 多源資料整合:21世紀,由於多種監測技術如衛星、浮標、雷達和地面觀測的資料集成,氣象預測更為精確,可提供早期警報和災害預警。
颱風監測技術的演進反映了科技進步對於災害預警和颱風研究的重要性。隨著新技術和工具的出現,預期未來對颱風的理解和預測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雷達合成回波圖

颱風與衛星觀測

颱風是一種大型旋渦系統,主要形成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海面上。當海水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將產生蒸發,導致空氣中的水蒸氣增多。當這些水蒸氣上升到較高的大氣層並冷卻時,將釋放出大量的潛熱,進而形成強烈的風暴系統,即颱風。

衛星觀測是觀察颱風最重要的工具。透過地球同步衛星,我們可以實時監測颱風的發展和路徑。衛星影像可以顯示颱風的結構、雲系分布和雨帶。此外,使用特殊的紅外線和微波影像,科學家們還可以觀測颱風的內部結構,了解其強度和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衛星觀測技術已經大大提高,不僅提供了高解析度的影像,還可以進行更深入的颱風分析。這些詳細的資料對於預報颱風路徑和強度,以及制定緊急應對措施都是至關重要的。

颱風是一種強大的自然現象,而衛星觀測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瞭解和有效應對颱風的重要手段。

颱風預警系統與即時影像

颱風預警系統是一套專門用於監測、預測颱風發展和行進路徑的複雜系統。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前警告公眾,以降低颱風對人民和財產的潛在傷害。當颱風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此系統能夠提供其大小、強度、移動速度和方向等資訊,讓民眾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準備。

即時影像在颱風預警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通常,這些影像來自於衛星、雷達和其他氣象觀測設備。衛星影像可以提供大範圍的視野,展示颱風的整體結構和發展趨勢;而雷達影像則專注於更細節的地方,例如雨帶的位置和強度。這些即時影像不僅供氣象學家分析和預測,也為公眾提供直觀的颱風資訊。

隨著科技的進步,颱風預警系統越來越先進,能夠更快速、準確地提供颱風資料。民眾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網站或電視報導,實時查詢颱風的最新資訊,確保自身和家人的安全。總之,颱風預警系統與即時影像結合,形成了一個有效的警示機制,幫助減少颱風所帶來的危害。

累積雨量圖

颱風的視覺特徵辨識

颱風,亦稱台風,是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透過衛星圖像,我們可以觀察到颱風的一些顯著的視覺特徵。以下是幾個主要特點:

  • 螺旋形態:最明顯的特徵是其螺旋狀結構。從上方觀察,颱風會呈現出一個有序的螺旋圖案。
  • 眼牆在颱風的中心,常常有一個稱為「眼」的清晰區域。這個眼區域內風速較低,而且天空可能是晴朗的。環繞在眼周圍的是強風和強烈的雨帶,稱為眼牆。
  • 對流雲團在衛星圖像上,強烈的對流活動區域表現為白色或亮色區域,表示那裡有大量的雨水和雲層。
  • 規模:颱風的大小可以從其影響範圍判斷。有些颱風可以覆蓋數千平方公里。
  • 路徑和移動:通常,颱風在西北太平洋地區形成時,會沿著一個東向西或東北向西南的路徑移動,但具體路徑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透過這些視覺特徵,氣象學家可以更好地分析和預測颱風的發展和移動路徑。此外,這些資訊對於提前預警和緊急應對也至關重要。

颱風結構特徵

颱風對地形影響的即時觀察

颱風為一種強大的熱帶氣旋,對地形產生直接和間接的重大影響。以下是對這些影響的即時觀察:

  • 強風對地形的影響:當颱風帶著強風接觸地面時,容易引起土壤的侵蝕和移動。這對於不夠牢固的土壤和沙質區域特別明顯。
  • 暴雨與洪水:颱風常帶來大量的降雨,導致河流水位上升、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和洪水。洪水不僅會改變河床的形狀,還可能沖走農田的土壤,破壞基礎建設。
  • 海岸線變動:颱風在海岸地區造成的海浪和風浪會導致海岸線侵蝕。這意味著海灘、沙丘和濕地可能會受到破壞,影響到這些地區的生態系統。
  • 土石流/山崩長時間的大雨可能使山地區的土壤飽和,使其更易於滑動,導致山體滑坡。這不僅破壞當地生態,還可能威脅到下方的居民和建築。
  • 河流變動:大量的降雨可能會改變河流的流向或形狀,特別是在那些河床不夠牢固或容易被沖刷的地方。
颱風對地形有著深遠的影響,從短期的洪水和海岸線侵蝕到長期的河床和山體變動。這些影響可能需要多年才能恢復,並可能對當地的生態和社區產生長期的後果。

颱風強度評估:從即時影像判讀

為了確切知道颱風的強度,科學家和氣象專家利用多種技術來進行評估。其中,從即時影像判讀颱風強度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方法。

  • 衛星影像:這是評估颱風強度的主要工具。高解析度的衛星影像可以呈現颱風的整體結構,如颱風的眼、雲團分布和雨帶。透過這些影像,專家能夠判讀颱風的形成、發展和消散過程。
  • 颱風眼颱風的中心通常是一個明亮的區域,被稱為"颱風眼"。颱風眼的存在、大小和結構都可以提供颱風強度的關鍵資訊。通常,更為明確和緊湊的颱風眼代表颱風更為強烈。
  • 雲頂溫度:通過紅外線影像,我們可以得知雲頂的溫度。較冷的雲頂往往代表雲層較高、發展較為強烈,這也是颱風強度的一個指標。
  • 即時風速測量:雖然不是直接從影像得到,但與颱風相關的即時風速數據可以幫助校正和確定從衛星影像中得到的評估。
  • 德沃夏克分析法這是一種利用衛星影像評估颱風強度的方法,透過對颱風的模式、結構和發展過程的觀察,給予颱風一個評分,進而估算颱風的風速和中心壓力。
即時影像判讀是現代科學評估颱風強度的核心工具之一。透過衛星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能夠更為迅速和準確地瞭解颱風的狀態,從而更有效地預警和應對颱風帶來的威脅。

颱風對都市影響的即時記錄

颱風對都市的影響不容小覷。隨著風力的增強和雨量的集中,都市面臨的挑戰也逐步增加。

首先,颱風將對都市的基礎設施造成重大損壞。橋梁、道路、隧道以及公共交通系統都可能受到影響,造成交通擁塞或中斷。大風更可能將脆弱的建築物吹倒,嚴重的話還可能損壞電力線和電纜,導致大面積的停電。

再者,颱風帶來的暴雨可能導致都市內的洪水。由於都市地面大部分被建築物和道路覆蓋,雨水難以迅速滲透地下,很容易形成積水。排水系統如果不足或被堵塞,洪水的風險將大大增加。洪水不僅會泡損民眾的財物,還可能導致交通中斷,甚至有生命危險。

此外,颱風還可能引發土石流或山體滑坡。對於那些鄰近山區或斜坡的都市,颱風帶來的大量雨水可能使土壤飽和,增加滑坡的風險。這樣的災害不僅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可能導致無辜的生命傷亡。

颱風還會對都市的生態環境帶來衝擊。大量的雨水可能將都市內的污染物沖入河流或海洋,對水質造成污染。同時,強風可能將都市的垃圾吹散,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颱風對都市的影響是廣泛多方面的,涉及基礎設施、交通、生態環境以及民眾的安全和財物。這要求都市的規劃和管理者必須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提高都市對颱風的抗擊能力,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即時衛星影像


此為實驗功能,實際颱風警報請以氣象署官方發布為主

解除颱風警報

項目 內容
發布時間 2024-10-04 05:30:00
到期時間 2024-10-04 05:40:00
發布機構 中央氣象署
警報類型 解除颱風警報
  • 熱帶性低氣壓(原山陀兒,國際命名 KRATHON)4日5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 22.7 度,東經 120.5 度,即在高雄的東北方約 20 公里之處。
  • 中心氣壓 1004 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 15 公尺(約每小時 54 公里),相當於 7 級風,瞬間最大陣風每秒 20 公尺(約每小時 72 公里),相當於 8 級風,七級風暴風半徑 – 公里,十級風暴風半徑 – 公里。
  • 中心近似滯留,預測4日17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 22.5 度,東經 120.5 度,即在高雄的東南東方約 20 公里之處。
  • 依據實際觀測資料顯示,第18號颱風已於今(4)日5時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中心近似滯留,目前位置在高雄東北方,向南緩慢移動,對雲林以南、南投、花蓮、臺東地區的威脅已解除。
  • 熱帶性低氣壓及其外圍環流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新北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已有超大豪雨,基隆市及臺北市已有大豪雨發生,今(4)日基隆北海岸、臺北市山區及臺東縣有局部大雨或豪雨,宜蘭、花蓮、新北(雙溪)地區及高雄、屏東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連日降雨,山區嚴防坍方、落石及土石流,低窪地區請慎防淹水,民眾應避免進入山區及河川活動。


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上一次通報)

項目 內容
發布時間 2024-10-04 04:15:00
到期時間 2024-10-04 08:15:00
發布機構 中央氣象署
警報類型 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 輕度颱風 山陀兒(國際命名 KRATHON)4日4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 22.7 度,東經 120.5 度,即在高雄的東北方約 20 公里之處。
  • 中心氣壓 998 百帕,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 18 公尺(約每小時 65 公里),相當於 8 級風,瞬間最大陣風每秒 25 公尺(約每小時 90 公里),相當於 10 級風,七級風暴風半徑 80 公里,十級風暴風半徑 – 公里。
  • 以每小時6公里速度,向北北西進行,預測4日14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 23.4 度,東經 120.4 度,即在高雄的北方約 90 公里之處。
  •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第18號颱風過去3小時暴風圈略縮小,目前中心位置在高雄東北方,向北北西移動,對雲林以南、南投、花蓮、臺東地區仍構成威脅。預計此颱風有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的趨勢。
  • 陸上: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恆春半島、花蓮、臺東應嚴加戒備。海上:臺灣海峽、臺灣東南部海面、巴士海峽航行及作業船隻應嚴加戒備。降雨警戒: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
  • 颱風及其外圍環流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今(4日)晨至上午臺北市山區、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基隆市、新北市(北海岸)、有局部大豪雨或超大豪雨,新北市(雙溪區)及花蓮縣、臺北市山區有局部豪雨或大豪雨,宜蘭縣、花蓮縣、新北市有局部大雨或豪雨,臺北、桃園、臺南地區及新竹至嘉義山區、蘭嶼、綠島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山區嚴防坍方、落石、土石流及山洪暴發,低窪地區請慎防淹水,民眾應避免進入山區及河川活動。超大豪雨地區: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大豪雨地區:花蓮縣。